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题材 > 读后感 > 我读了《多收了三五斗》 - 读后感1000字

我读了《多收了三五斗》 - 读后感1000字

推荐人:Trappist-1 来源: 阅读: 2.4W 次

  有人说:"文学作品可以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通过这次阅读叶圣陶爷爷笔下的《多收了三五斗》,有了更深的感悟。

我读了《多收了三五斗》 - 读后感1000字

  当我翻开课本,翻到这篇课文,简单地标记了了序号,文章挺长,共有70段。翻回第一页,我看到题目《多收了三五斗》,略有好奇,多收了三五斗什么呢?这篇文章是为了反映什么呢?……带着这些一系列问题,我便开始阅读。

  整篇文章,语言通俗易懂,但穿插的感情丰富,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或惊,或惑,或喜,或优;朴实善良的农民,骄傲霸道的米家……我在叶圣陶爷爷的笔锋的走动下,走进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丰收成灾、洋贵土贱、贱谷伤农”的局面之中。

  全文理一理,可以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整个文章的主体,还可以再细划分为三层。一到三十四段皆为第一层,三十五段到四十四段乃是第二层,而四十五段到七十段则是第三层。第一层主要讲穷苦的农民们到米行贱价粜米;第二层主要讲得到钱的农民们在街头能省则省地采购生活用品;第三层主要讲购物后的农民们在船上议论纷纷。第二部分是个小结,说明了相同的故事在这个镇上和其它地方地方重演。

  基本讲述了农民们在粜米之前,丰收给他们带来希望,还做出了详细的购物预算,但是粜米以后,米价猛跌带给他们极大地失望和打击,所以不得不大幅度消减购物预算。显而易见,作者将矛头指向了当时受官僚资本主义、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三座大山压迫下的黑暗的社会。通过这么一系列地描写,作者从中掺杂了他对农村、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以及对当时社会的愤恨之情。

  其中有一处环境描写,我觉得写得很好,耐人品味,反映深刻。一开始,我差点忽略了——就是开头的那处描写。“把船身压得很低”说明船上装载的米很多,暗示这一年农民丰收了,同时也照应文题。“齐船舷的菜叶和垃圾给白腻的泡沫包围着”让人似乎闻到了那种污水的污浊气,从而看出当时社会的肮脏、贫穷、落后的面貌,隐约流露出作者叹息伤感之情。这么不经意的一笔,却反映了很多,不愧是大家之作。

  这篇文章中还有一个字出现的平率极高——明晃晃的几个“洋”字在一次又一次的出现。“洋肥皂”、“洋火”、“洋油”……生活中极为常用的东西,在带上一个“洋”字后,似乎就染上了一份意味不明。原来表面上繁华喧嚣的街市已然成了洋货四处扩散的恐怖现场。叶圣陶爷爷如此写,不禁让人感到可怜!可笑!可悲!

  多收了三五斗米,却丢了更多的希望。读了这篇文章,不仅我感受到叶圣陶爷爷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对那个吃人社会的愤恨不满和对底层农民同情,也让我对当时那个社会更加了解,让我庆幸自己生活在这个美好的社会。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