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题材 > 读后感 > 空牢骚 -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空牢骚 -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推荐人:唐文龙 来源: 阅读: 2.71W 次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四大名著,可除了《西游记》的电视剧外,其他都未曾看过,倒是小升初时迷了一阵《三国杀》。后来学历史,又因为要应付语文文学常识,对三国的历史有了大致的了解,也了解了一些三国时的著名人物。但从未想过要读原著,觉得打打杀杀没什么好看的。

空牢骚 - 《三国演义》读后感1500字

  暑假要求读《三国演义》,其实不读也可以蒙混过关,可是随着看的书越来越多,觉得读书不应该只读引人入胜的,于是便决定读读,实在无趣就当磨炼心性。小说是以上帝视角来写的,没有主角,主要写的是那段历史和历史中的人物,因此代入感不强,开始读觉很无聊。读前面几回时,我心里就一直在念叨“吕布怎么还不死,吕布怎么还不死?”,不过读到后面关羽过五关斩六将,曹袁官渡之战,特别是刘备三顾茅庐之后,就觉有趣多了。不知为何,读到自己熟悉的事件时总有种特殊的亲切感。但到诸葛亮死后,内容便又变得无趣了。

  读的时候,有一些不解的地方,读完犹有两处印象深刻。一是关于刘、关、张桃园结义,他们不过是路上偶遇,之前也不认识,却第二天就结义,古人交友方式,令我不解,或者说觉得很别扭。二是关于关羽、张飞、吕布等的武艺,从科学角度来说,人的体质并无太大差异,我对“一刀砍下马”,“以一当十”等甚是怀疑。

  书中还有两处细节令我印象深刻。汉旧臣曾两次计划暗杀曹操,可两次皆因小三、情夫告密而失败。我读的时候总会想,如果他们没有告密,曹操被杀了,后面会怎么样?也许三足鼎立不会形成,历史将往另一个方向发展。历史真的就像一桌的多米诺骨牌,而细节就像一张张牌,一个细节变动,整个历史都将面目全非。而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正处于历史浪潮的最前面,也许我们当中一个人路上遭遇了一次堵车,人类将从另一个方向走去……细思极恐。

  从前只知道曹丕是曹操之子,读完才知人之虚伪。明明是他要逼献帝退位,献帝好不容易忍辱答应,他却再三推辞,直到献帝下了三次诏后,曹丕方才接受,搞得好像是人家逼他当皇帝,其嘴脸之虚伪丑恶,实让人愤慨不已。还有刘备,要他称帝的时候,也是拒不接受,直到诸葛亮装病,才肯答应,可随后马上就要讨吴以报关羽之仇,诸葛亮还有各位大臣苦谏不听,此时大义何在?满口仁义道德后还不是要先报私仇。不过自古以来,皇帝皆虚伪,想想也是,哪个天子希望自己声名狼藉。况且人本来就是虚伪的,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作者人物的塑造很是成功,但我只喜欢两个人物,一是赵云,一是诸葛亮。

  “古来冲阵扶危主,只有常山赵子龙。”赵云单骑救幼主,这应该是人们对赵云最深刻的印象。有人说赵云是因为没有和刘备结义,为了以后有倚仗才对刘禅如此,但我更愿意把赵云理解为一个干净纯粹的人,没这么多心思。他有勇有谋,忠心为主,从未犯过什么大错,虽然他也会有一点点小骄傲,但我觉得这是属于武将的傲骨。“忆昔常山赵子龙,年登七十建奇功。”书中的这句是赞美赵云的,可我却读出了一种凄凉感。赵子龙已经七十了!昔日翩翩少年,今已垂垂老矣。时光的流逝,如此残酷。而对赵云来说,更凄凉的是,昔日战友关羽、张飞等,甚至主公刘备都已逝去,而自己却……所以他要打仗,他要上阵杀敌,以排解心中的孤寂与凄凉,他也许想过,最好死在战场上。可他终究未能如愿,病死家中。“常山有虎将,智勇匹关张。汉水功勋在,当阳姓字彰。两番救幼主,一念答先皇。青史书忠烈,应留百世芳。”

  书中写了很多人的死,关羽的死,张飞的死,刘备的死,曹操的死……可唯有诸葛亮之死写得最为悲壮,读时有欲哭无泪之感。诸葛亮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平定南蛮,六出祁山,征讨北魏,不可不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智,其仁,其忠,其义,从古至今,无不令人赞叹。而让我最为触动的是他对其弟的嘱咐——“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可他终究还是死在了北伐路上,可叹,可叹。

  本书着重写历史,对于百姓,士兵的伤亡总是一笔带过,可我读来却有些悲凄,“一将功成万骨枯”,你的成功,又是多少人用失败甚至是生命换来的?历史又是吞噬了多少鲜血才走到今天!

  由于历史的局限性,书中有不少封建迷信的描写,读来甚是别扭。开头一句诗,结尾一句诗前后呼应,我也很喜欢,就以此作为这篇冗长的读后感的结尾——

  “古今多少事,都付谈笑中。”

  “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

赞助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