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作文题材 > 读后感 >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1500字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1500字

推荐人:大白 来源: 阅读: 1.43W 次

  我很少读书,更很少接触文学作品。很偶然的机会,一个朋友的介绍,我有幸拜读了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读后感1500字

  对于书中所描写的那段历史,我曾有过模糊的印象,因为那是我父辈的经历。虽然书中人物的经历和我父亲的经历大相径庭,但我依旧有一种亲切感!

  这本书我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的。不知道是我太容易被感动,还是作者写得太真实、太吸引人,总之,读着读着,我“入戏”了:仿佛书中的人物就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的眼前;仿佛书中的陕北民歌就真的在我耳边响起;仿佛我就置身于那段历史中……

  当我读到“现在这窑前可真冷清。窑已做了仓库。那群吵吵嚷嚷的少年都到哪儿去了?好像根本不曾来过。好像他们还在窑里睡着懒觉。好像他们都去赶集了,买几筒罐头,吃罢就回来。好像他们都上山受苦去了,剩我一人在家做饭,一会就都会喊着饿回来的……所能清楚的只一件事:他们都远离了清平湾,但他们无论在这星球的什么地方,都终生忘不了这窑洞、这山川、这天空、这土地和人……”这一段的时候,我流泪了。我为什么会流泪,我自己也说不清楚!

  父亲节回家看望父亲,父亲非常高兴!因为刚看过这本书的缘故,我向父亲提起了他插队时的事情,由于时间关系,父亲只是简单地向我讲述了他那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其实,父亲以前也给我们讲过,但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和书中的人物相比,我的父亲是幸运的:

  首先,父亲的“清平湾”距离自己家很近,可以经常回家,和家人团聚;

  其次,父亲的“清平湾”很富裕。在当时那个年代可以说是“丰衣足食”,主食以大米为主。父亲在插队的时候是绝对没有挨过饿的!父亲的“清平湾”给知青设了公共食堂,不用自己开伙,所以,无论是否会做饭,都绝对不会吃生米;

  第三,父亲的“清平湾”阶级斗争不是很激烈,人们生活的很安稳、祥和;

  第四,父亲在他的“清平湾”没有吃过太多的苦、挨过太多的累。父亲刚刚插队的时候,干过最重的活就是插秧和割水稻(父亲的“清平湾”是水稻的主产区),不过并没有干过多长时间。因为父亲多才多艺,所以不久父亲就被安排在了文艺队搞宣传、组织文艺演出、写材料、写写画画、有时候还出差搞外调、1970年,父亲做了村里的民办老师,一干就是11年……

  与书中的人物所不同的是:父亲当年没有离开他的“清平湾”。在插队的第三年,也就是 1970年的国庆节,父亲娶了村里出了名的好姑娘,在那里安了家,当然就是我的母亲啦。1971年,我的姐姐出生了;1973年6月6日,父母又把我带到了这个世界!

  当1971年开始抽调知青回城,一直到1976年几乎所有的知青都已经返城的时候,我的父亲仍旧没有离开他的“清平湾”。我曾问过父亲:“您当时就真的没有动过回城的念头吗?”父亲说:“那时候的想法很单纯,就是打算‘扎根农村’了,也已经有了你妈妈、你姐和你,所以就没有动过回城的念头!”

  多年以后,许多人开始反思、评判那段历史的对错、功过。我当然没有资格,但我曾和一位朋友调侃过:“我感谢毛主席他老人家,如果没有他的‘上山下乡’的政策,就没有我的出生!”

  1996年秋天,我的父亲离开了他的“清平湾”,但是父亲的“清平湾”并不遥远!父亲的青春留给了他的“清平湾”,也在那里收获了爱情!父亲回城以后,经常回那里,因为那里还有亲情、友情和乡情让他牵挂!

赞助商

赞助商